《歐也妮.葛朗台》與「幻滅」文化 / 海角萍踪

《歐也妮.葛朗台》與「幻滅」

發布日期:2024-08-30 沈大力 法國

爾扎克用畢生精力創作了浩如煙海的《人間戲劇》(La Comédie humaine),總共90來部小說,2500多個人物,皆個性鮮明。迄今為止,他的小說和戲劇,在法國是搬上影視或舞台演出數量最多的文藝作品。2021年,巴氏兩部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和《幻滅》,幾乎同時被再次拍成同名電影。

《歐也妮·葛朗台》被法國文學界譽為「最優異的經典悲劇」,寄宿事實,呈現巴爾扎克一出出「人間悲劇」的概貌。在人類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舊扣人心弦。法國作家兼導演馬克·杜甘聲言:「歐也妮·葛朗台今朝還在跟我們懇談」。杜甘閱讀了父親留下的一批巴爾扎克皮質封面包裝版小說,深感《人間戲劇》跟當代自由主義世界之間存在天然共鳴,尤其是廣義父系制度及泛論男女關係。他選中小說《歐也妮·葛朗台》,再度將其搬上銀幕,在影壇凸顯巴爾扎克那個歷史時代可能在當今社會引起的響動。影片2020年初開拍,次年九月正式公演。

若說巴爾扎克的繁冗敘事方式有些過時,他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畫仍葆其獨特的逼真風骨。依此,杜甘挑選他覺得「極為出色」的約瑟芬·雅丕飾演女主角歐也妮,請奧利維·吉赫邁演葛朗台老爹。導演選定吉赫邁扮葛朗台老爹,是看他一身「鄉下人土氣」,恰合表演這樣一個地頭鄉紳的氣質。吉赫邁本人也充滿信心,聲言「扮這個角色,捨我其誰?」。影片《歐也妮·葛朗台》裡,吉赫邁把老箍桶匠菲力克斯·葛朗台這一角色演得果然惟妙惟肖。

巴爾扎克在談及他塑造葛朗台這個形象時,曾十分得意地自詡:「莫里哀描繪慳吝人,而我則刻畫出了慳吝。」 索米爾鎮的葛朗台趁大革命巧取豪奪發跡,他吝嗇得冷酷無情,得知女兒歐也妮把金幣贈給情人查理,竟將她禁閉,罰她每天啃乾麵包,喝白開水度日,一無親情。

富家女歐也妮待字閨中,雖有美人名虞,但他對入謁的貴族子弟都不欲相見,偏偏愛上了從巴黎來外省度假的表弟查理。初戀少女癡情智志相許,把父親給她的金幣贈與表弟,二人對天盟誓永遠相愛。可是,查理遠去非洲冒險,利慾薰心地販賣黑奴,拐賣華人。五年後,他從異域歸來,一心想迎娶一個富有的伯爵之女。他的貪婪欲望受挫,在獲悉歐也妮持有一大筆遺產後,轉身又企圖跟舊日情人再續前盟。歐也妮因查理的背叛,心如死灰,在幫助他還清其父欠債後,回絕了對方的虛情假意。這位心地純潔善良的女子體驗世態炎涼,不再存生活的熱望。她拒絕了公證人克呂索兒子的求婚,獨守空房。一個擁有萬貫家私的老姑娘,僅有老女僕娜儂侍候,淡泊苦度殘年。

馬克·杜甘的影片不以色彩動人,樸實無華地展示在一切商品化的社會裡,純情的歐也妮·葛朗台青春幽夢的幻滅。

加深了《幻滅》的悲劇韻味

同是「幻滅」這一主題,法國導演格扎維埃·吉雅諾里於2021年將巴爾扎克揭示社會商品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搬上銀幕,於當年10月20日在巴黎推出影片《幻滅》。他坦言:「拍攝《幻滅》是我一生的重大設想」。他讀巴爾扎克的《人間戲劇》,看了謝爾蓋·愛森斯坦的影片《高老頭》,深感巴爾扎克確是一位先知先覺者,對影視很有預感,從而更堅定了拍片的念頭,迅速投入巴爾扎克《人間戲劇》中的《幻滅》篇。他強調說:「為拍這部影片,我連年翻閱巴爾扎克的原著,研究有關繪畫展覽和聽巴赫·拉謨的音樂,全身心進入巴氏境界。我聯想到有巴爾扎克風格的德國導演馬克斯·奧菲爾斯,並仿效維斯貢蒂,逼真地呈現1821年那種富於戲劇場面的金錢社會」。為此,他找來頗有才華的攝影師克里斯多夫·博卡和能夠勝任小說《幻滅》主人公呂西安·呂邦普雷角色的男演員邦雅曼·瓦森。他領略美國導演約瑟夫·凱曼維奇的經驗,起用跟呂邦普雷有同樣閱歷的人物納唐來作旁白,加深了《幻滅》的悲劇韻味。

影片中的呂邦普雷是個來自外省進巴黎闖蕩的見習記者,他迅速適應了京城新環境習俗,在新聞界浮游中遇到女演員克拉麗,雄心勃勃地企望在競爭中出人頭地。然而,在一個金錢為王的社會裡,他因出身卑賤而備受歧視,又被同行魯斯杜愚弄,走上歧途,遭到幻沒的厄運,道堵塵絕,無奈返回故鄉昂古萊姆。

影片通過畫外音明志:社會落入寒冷的冰水之中。這一結語出自馬克思的名言:世界將進入利己主義盤算的冰水裡。通過影片《幻滅》,導演意在彰顯巴爾扎克時代精神資本化的摩登社會脈石,一切都是交易,連記者也賣身。鏡頭裡出現報業大亨艾米爾·吉拉丹創始的《強盜》週刊,揭示報界一味追逐利潤,而呂邦普雷蹚的正是這股渾水。他直至一敗塗地才醒悟,哀歎人類文明的沉淪,恰如巴爾扎克「人間悲劇」的旋律基調。將近兩個世紀前,巴爾扎克曾經預言:「你想跟我一道演戲嗎?你想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知道法國將向何處去嗎?那就來讀一讀,或者再讀一讀我的《人間戲劇》吧。」

衝破了法國影壇多年來乏善可陳的頹局

當代經濟學家亞曆克西·卡爾柯蘭-瑪赫舍於2021年春天推出了他編撰的鴻篇巨制《巴爾扎克看我們的社會》,這是一部重讀巴爾扎克《人間戲劇》的通俗指南。作者指出:「巴爾扎克確信的,我們在2021年似乎已經遺忘。那就是,過去有許多事能啟發我們對待未來」。馬克思曾說過:「巴爾扎克在我們面前寫下了《人間戲劇》」,「他在我之前寫了《資本論》」。

從文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來衡量,巴爾扎克與馬克思雖在世界觀上迥異,但他們之間卻有相似之處。何況,巴氏於1848年發表了《當代歷史的暗面》。恰在這一年,馬克思和恩格斯聯名的《共產黨宣言》問世。吉雅諾里拍攝的《幻滅》表明,巴爾扎克的《人間戲劇》似乎與馬克思的《資本論》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有某種程度的共鳴。

《幻滅》2021年在第7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在法國凱撒電影節獲得了七個獎項,包括最佳影片獎,衝破了法國影壇多年來乏善可陳的頹局。

筆者年輕時看過蘇聯拍攝的影片《歐也妮·葛朗台》,近年來又看了《朱安黨人》、《攪水女人》、《鄉村醫生》、《鄉間牧師》和《夏倍上校》等多部根據巴爾扎克小說拍的電影,每每聯繫到當今世界情態,感覺到文論家奧·布魯因給《人間戲劇》所下的結論異常貼切,稱其為「旋風式的巨幅史跡壁畫」,「巴爾扎克今朝仍有許多事要向我們說白」,給今人頗多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