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崇尚中國儒學的法國外交官文化 / 海角萍踪

一位崇尚中國儒學的法國外交官

發布日期:2024-10-08 沈大力

年七月上旬,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孔子故里曲阜開幕。尼山岩岩,鴻儒滿堂。可是,在近千名中外嘉賓中,不見好友馬克孟毅身影。鑒於他的年齡,筆者似感不祥預兆。作為老一輩法國外交使節,孟毅曾擔任法國「曲阜之友協會」主席,癡心追尋儒家文化的雪泥鴻爪。2008年,他赴山東曲阜,簽署加強世界文明對話的「尼山和諧宣言」,熱心參與泰山文化研究。此次缺席尼山論壇,實屬反常。

7月22日,孟毅的妻子卡德麗娜.文慕貝突然打來電話,說孟毅在家中去世,法國發行量最大的《法國西部日報》將發布噩耗,刊文《孟毅,終生心懷中國的外交官》,追述逝者生平。

緬懷曾懷「中國情結」的法國故人

今歲正值中法兩國建交60周年,在此隆重紀念之際,筆者追憶昔年,不禁情之一往而深,緬懷那些曾懷「中國情結」的法國故人。前些日子,法國傑出的心臟病專家,曾經為中國首任法國大使黃鎮和中國駐法使館人員義務看病的貝爾納.莫蘭醫生悄然離世。他之後,莫蘭醫生的摯友,曾兩度擔任法國外交部長的羅朗.迪馬也走了。眼下孟毅逝世,更讓人一腔悲情。

馬克.孟毅(Marc Menguy)1928年生於布列塔尼,早年在劍橋大學王家學院攻讀法律,到巴黎東方語言學院學習漢語後,對中國東方文明,特別是對博大精深的儒家學說產生濃厚興趣,成了「中國迷」。1960年,他開啟職業外交官生涯,任職於法國駐香港總領事館。1964年初,戴高樂將軍考慮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在港的多數法國外交官皆有異議。然而,孟毅參與起草了一份特別報告,呈送法國外交部,力促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4年中法建交,孟毅奉調北京,負責法國在華建館籌備工作。當年7月14日,法國在北京的第一次國慶招待會上,正是孟毅將首任大使佩耶的講話翻譯給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外長的。他多次參與佩耶大使跟陳毅元帥會談。一次,中方譯員遲到,由他充任翻譯,他笑語自己聽不大懂陳毅元帥口音很重的四川話,逗樂了中國外長。1965年戴高樂將軍特使馬爾羅訪華時,周恩來設宴招待,他在場深感中國總理的「謙遜風度」。

其時,孟毅住在北京飯店,可以接觸普通的北京人,跟他們在小餐館裡吃飯,「感受中國人的好客和文雅」。從1966年起,幾個月裡他成了唯一一個能夠日夜在北京自由活動,外出看大字報的西方外交官。他遺憾地說:「1967年我離開中國,但北京留在了我的心裡」。他強調自己始終對中國抱着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職業需求。孟毅離華,相繼到雅加達和河內擔任外交公使。1971年調到法國駐華盛頓使館處理亞洲事務。1973年後,他在華盛頓跟中國駐美辦事處主任黃鎮似結桑梓之誼。二人早先在北京和巴黎相識。在美國,黃鎮通過他讓中方官員與法國駐美使館聯絡,為促進中美建交盡力。

孟毅熱衷於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2004年至2008年期間,他擔任歐洲委員會「歐亞城市交流規劃」協調人,特別側重法國雷恩市與中國曲阜的文化遺產保護,出任「曲阜之友協會主席」,以「文明與空間」題旨與中國著名大學學者切磋,在世界範圍傳播儒學。

孟毅為人性情怡和,在巴黎外交部與馬納克最為投契。後者1969年至1975年任法國駐華大使,在對華政策上同孟毅素有共鳴。孟毅1976年出任法國駐越南大使館公使,1981年駐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任大使,1985年改任老撾大使。這一期間,孟毅一直支持馬納克為印支局勢穩定的努力。

孟毅在他發表於《柬埔寨今昔》雜誌上的一篇長文裡,以自己在華盛頓任職的經歷,披露了馬納克1975年為解決柬埔寨危機所採取系列行動的內幕,讓真情煥然在目。文中,作者洞悉源委,涉及西哈努克、蓬皮杜和基辛格,特別強調中國總理周恩來為維護柬埔寨民族獨立所起的重大作用。

據孟毅舉證顯示,中國一貫秉持公正,維繫柬埔寨獨立。他說,在極其複雜的國際環境中,諾羅敦.西哈努克努力維護自己國家的主權,不屈從美國支持朗諾集團。馬納克當時任法國駐華大使,與西哈努克相善,也為中國總理周恩來眷重。通過這層關係,中國總理懇勸西哈努克親王盡快返回祖國,與紅色高棉開展談判。紅色高棉殺害了西哈努克的家人,還要處決回國的西哈努克和莫妮卡公主。這一關鍵時刻,正是中國總理周恩來挺身干預,西哈努克遂不及於難。

孟毅終生心懷對中國的這種深厚友情

孟毅終生心懷對中國的這種深厚友情。他的夫人在給筆者打電話時說:「馬克性耽漢語,去世前幾天還在寫方塊字……」中法建交50周年時,孟毅在給巴黎《歐洲時報》編纂的《中法友誼五十載》撰寫的文章裡懷舊,談及他是在法國駐華大使館開館儀式上認識暢銷小說作者《艾米麗.爪哇1904年》的作者卡德麗娜.文慕貝的。他追憶說:「我倆是在北京結的婚。卡德麗娜於1964年作為第一個法國女性自由撰稿人訪問中國,寫出遊記《每個人的中國》,於1965年在巴黎出版,2011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翻譯成中文出版。」孟毅跟文慕貝年輕時出於對新中國誕生的萬端感觸,在北京一見鍾情,結為伉儷。1965年10月11日,法新社報導:「卡德麗娜.文慕貝小姐遇馬克.孟毅先生,在法國大使館舉行了『光彩奪目』的婚禮。」

多年來,我和妻子董純跟孟毅夫婦來往。一日,我倆造訪他們位於巴黎聖母院一側的宅邸。東道拿出二人的結婚照片,但不確知照片背景為何處。董純查出那是蘇州虎丘劍池,左側峭壁上鐫刻「風壑雲泉」,上方題字「別有洞天」。他倆聽了實出望外,頓悟自己是在東方「洞天福地」成的親。文慕貝爾後找到我1985年在巴黎出版的法文長篇小說《懸崖百合》,還為夫婿覓到小說相應的中文版,兩人同時閱讀兩種不同文字版本,然後給我們寫信道:「您追溯了一個時期的中國英雄史詩,讓我們倆感受到了溫暖的人情。」

環視當今寰宇,世態丕變。孟毅生前曾懷着對中國賢者孔子的崇仰登上過泰山,而今年邁辭世,唯願他能魂歸孔子故里,在泰山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