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血統的法國畫家泰奧菲爾.斯坦倫為最著名的巴黎蒙馬特爾全才型藝術家,集素描、油畫、石板畫及雕塑於一身。蒙馬特爾博物館於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在日內瓦小宮殿和巴黎奧賽博物館配合下,舉辦「自由鬥士,斯坦倫逝世100周年作品回顧展」。斯坦倫被譽為「蒙馬特爾畫家」,源於他的藝術生涯跟蒙馬特爾高地緊密相連。從1881年他離開洛桑,到在米魯斯結識艾米麗.梅,二人結為伉儷,到巴黎蒙馬特爾高地定居,直至1923年離世,蒙馬特爾始終是他藝術創作的源泉。
斯坦倫被譽為「蒙馬特爾畫家」
民眾詩豪阿里斯蒂德.布盧昂曾對他說:「我的孩子,本人命名你為『蒙馬特爾公民』」。肇始,他在魯道夫.薩里斯1881年於高地開設的馳名「黑貓酒館」(le Chat Noir)幸遇詠唱詩人厄里奧爾和利克杜斯,心懷蒙馬特爾情結,為《黑貓》雜誌繪圖,又給布盧昂的刊物《蘆笛》作畫。斯坦倫尤以畫貓見長,描繪形態各異,自然逼真的「貓」,風韻楚楚,人見人愛。斯坦倫的名畫《黑貓酒館歌舞巡演》(La tournée du Chat Noir),是他1896年特地為「黑貓酒館」造勢繪製的招貼畫。
斯坦倫承襲19世紀蒙馬特爾高地的歷史淵源,獨標一格。他以貓的魔幻具象取代宗教聖像,將貓提升至民眾抗惡的象徵,遠離形形色色的宗派,頌揚自由與平等的人道意向,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賤民吶喊。
將象徵賤民意象的貓昇華到神逸頂峰
在畫幅《登峰造極的貓》(Le chat au sommet)裡,他將象徵賤民意象的貓昇華到神逸頂峰。畫中,貓頭頂光環,玄居於蒙馬特爾高地之上,叱咤風雲,動搖寰宇的既立秩序。作品採納女妖夜間幻變為貓的古老傳說,為《聖經》裡「巫魔夜會」的悖論。斯坦倫畫筆下,登峰造極的並非魔王撒旦,而是貓,簇擁而來的不再是一群騎掃帚的女妖,而是姿態萬千的貓族。
1903年,斯坦倫繼德拉克瓦之後,揮筆繪出反映卑賤者悲情的《日暮歸返》和號召勞苦大眾奮起推翻舊世界的《解放者》(La Libératrice)。《解放者》背景為蒙馬特爾高地上的聖心大教堂,即曾被摩西在西奈山腳下搗毀的金牛犢。斯坦倫點明畫意,宣示維護統治階級的「社會精英」乃是人壓迫人制度的衛道士,造成社會貧困的根源。聖心大教堂正是這一制度的頑固堡壘。《黑貓酒館歌舞巡演》、《登峰造極的貓》和《解放者》三部曲一脈相承。由此,人們不難理解斯坦倫最終為何會給歐仁.鮑狄埃的《國際歌》配畫。
斯坦倫曾師從喬治-弗朗索瓦.勒納爾。勒納爾為巴黎公社社員,對他影響極深。他繪出歌頌巴黎公社的畫幅,流行最廣的有《高擎紅旗的女社員》、《拉雪茲神甫墓地的幽靈》和《培養天使者》等;後一幅是依據為公社獻出生命的古斯塔夫.瑪羅佗在《民眾報》上發表的詩文描畫出來的,寓意反抗剝削與壓迫,進行社會革命。
本次蒙馬特爾展覽突出斯坦倫衝破經院藩籬,為民請命的初衷。他的畫反映下層民眾和勞動者的困苦,一幅幅都是嚴酷社會現實的折影。1895年,畫家親赴巴黎關押娼女的聖拉薩路監獄,現場體驗患病被強行禁閉妓女的境況。他進入牢房行刑拷打室和做苦工的縫紉車間,素描她們遭非人待遇的慘景,留下對巴黎社會陰暗的見證,1830年由雅克.杜索撰文,在歐仁.赫埃出版社授梓問世。
受左拉小說《萌芽》啟迪,他深入社會底層,於1906年前往1200餘工人死於瓦斯爆炸礦難的古里埃爾煤礦,親歷大眾苦難。他着重實地寫真,用鉛筆素描,為庶民發聲。斯坦倫還為《人民呼聲》、《黃油盤》等二十來家報章雜誌繪了數千幅戈雅式的諷刺畫,僅給《吉爾.布拉斯》就畫了700餘幅。一生留下數以千計的作品。
斯坦倫於1881年抵達蒙馬特爾高地,起初棲身阿貝斯街,後搬至格蘭古爾街58號一所寬敞的花園住宅。他將居所變成一個「動物園」,裡面養着鴿子、孔雀和一隻獼猴,還有一條叫「古斯塔夫」的鱷魚。但更多的是各種類的貓,包括不時前來乞食的流浪貓。主人寵愛它們,任其到處自由戲耍,貓兒就成了他繪畫的模特兒,自己的住屋就叫「貓舍」。
斯坦倫被譽為「民眾畫家」,巴黎大街小巷的報亭裡,處處都有帶斯坦倫所繪貓形象的明信片。最常見的一張是《喝無菌純牛奶的女孩兒》。畫面上金髮碧眼紅裙女童雙手捧碗喝奶,天真嬌憨,群貓眼巴巴圍着她,似乎也盼望喝到一口。
在蒙馬特爾,斯坦倫跟高地畫家維萊特、詠唱詩人勃盧昂和時髦畫家圖盧茲.洛特萊克過從甚密,組成「蒙馬特爾自由公社」星座。1905年,他還在此邂逅高爾基,為俄羅斯大作家畫了一幅稀罕肖象傳世。
1901年,斯坦倫加入法國籍,於1923年12月13日在家中辭世,葬在高地上的聖萬桑墓園。今人發現,他在墓園內連一座像樣的墳塋都沒有,只有一塊一尺見方的青石蓋着葬身之地,正應了他生時所稱「賤民死後,頭上連一塊石頭都沒有」的預言。在現代廟宇裡,他被商賈們視為「僭越者」,卻超妙獨步藝苑,被大眾譽為「畫壇明月」。
1929年,蒙馬特爾自由公社領袖維萊特提議成立「斯坦倫之友協會」,得到阿.法郎士、歐.德拉特爾、呂.德卡沃和亨.里維爾等文壇秀士的積極回應。1936年由該會出資,保爾.瓦尼雕塑,蒙馬特爾高地北坡康斯坦丁.貝蓋爾廣場豎立起了「斯坦倫紀念碑」。奇特之處,該碑上並無斯坦倫本人肖像,呈現的是一對手挽手並肩站立的年輕戀人,體現斯坦倫對賤民愛情的希冀。雕塑底部為社會下層人的形象,反映出畫家終生為民眾服務的夙願。這座紀念碑所在地被稱作「斯坦倫街心花園」,不同於一般點綴景致,唯供後人瞻仰。
斯坦倫的畫幅分布甚廣,除巴黎蒙馬特爾博物館、奧賽博物館、維爾農博物館外,美國紐約、以及華盛頓的國家美術畫廊、俄羅斯聖彼德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瑞士日內瓦小宮殿等世界著名博物館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1987年,筆者應邀參加在日內瓦舉辦的聯合國國際版權會議,曾穿街走巷,找到了當年瑞士為斯坦倫舉辦的畫展。如今,蒙馬特爾博物館再為畫家百年祭辰舉辦作品回顧展。春秋風雨,物換星移,一日又一日之境界。見如許遊人擁入蒙馬特爾博物館觀覽憑弔,追憶逝者不朽的畫意,昔日潮音起伏,筆者不禁激情盈懷,深感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