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冬日有幸事,閩台奔赴喜相逢。
11月23-30日,由福建師範大學、台灣世新大學等高校主辦,閩港澳台僑社會責任推廣基地承辦的兩岸新媒體與文化研習營圓滿舉辦。本次研習營為期8天,以「閩台『研』趣,『媒』好未來」為概念策劃研習內容,組織台灣傳媒專業的大學生走訪福州、德化、泉州、廈門、永定等地,切身感受福建祖地的鄉音鄉味和兩岸一家的血脈親情,讓台灣青年通過新媒體作品的創作瞭解大陸的文化以及發展機遇,在互學互鑒、同心同行中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此次媒體研習營課程,圍繞生命、自然、人文、科技等多個領域,精心策劃了一系列歷史文化實景課程和沉浸式觀影教學,帶領台灣青年學生共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化兩岸高校在特定專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青年在專業學習中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
追思溯源:踏尋足跡,血脈相連
我自台灣來,圓夢閩地間,吾心安處便是鄉。
今年11月27日,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大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七所大學共40名師生團組訪問台灣。在本次研習營師生到來之際,福建師範大學5位即將隨團訪問台灣的學生專程前往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迎接,並在福建師範大學共同出席開班儀式和聯歡晚會,與台灣學子們先識於福州,實現兩岸青年學生的「雙向奔赴」,共同架起「連心橋」。
青年是兩岸關係的未來。兩岸的聯結不會中斷,情誼不可阻隔,兩岸青年需要更多美好的相遇。參訪團中,很多台灣學生是首次踏上福建,他們期待到大陸各個地方體驗不同的文化,以此擴展眼界,結識朋友,感受兩岸融合發展的廣闊天地。兩岸青年加強交流交往,能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
閩台瓷緣:一眼千年的牛山牛瓷
11月26日,在福建師範大學、台灣世新大學、德化縣陶瓷辦、泉州瓷路藝術發展中心、閩港澳台僑社會責任推廣基地等單位的組織下,兩岸新媒體與文化研習營走進德化,為台灣世新大學等高校學生開啟一場意義非凡的白瓷文化之旅,共賞德化牛山牛瓷,傳承白瓷文化根脈。
作為世界陶瓷之都的德化,集歷史遺存與天然美景於一身。德化縣境內山脈連綿,「八閩觀日第一峰」美稱的石牛山,有着亞洲單段最長、跨度和坡度較大的脫掛式索道,全程7168米,最大高差1088米,乘坐索道可以飽覽瀑布、斷崖、森林、竹海等景色,一路如行進在一幅恢弘畫卷中。
千年來,德化白瓷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西方人的喜愛。2015年,英藍集團、泉州市政府和德化縣政府攜手發起了「中國白·再出發」工程,成功地將德化陶瓷以嶄新的面貌推向全球。經過近十年的努力,「Blanc de Chine·中國白」已經成為德化白瓷在全世界的代名詞。
古老的德化白瓷,凝脂如玉,如霜似雪。「中國白」是宋元時期泉州出口的商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遺產要素,是海上絲綢之路最主要的貿易品,也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樑紐帶和歷史見證。同學們在宋元德化窯展示館和屈鬥宮古窯址親眼見證了德化陶瓷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發展軌跡,在龍鵬藝術館領略了傳統藝術如何巧妙融入現代生活美學展現出別具一格的風貌,在德化職業技術學校與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黃國鑾進行深入的交流對話,並親身體驗了陶藝創作的樂趣,深刻體會到將泥土塑造為藝術品的艱辛。
千年瓷都薪火傳,一程山水有弦歌。在德化職業技術學校,台灣學生們與「泥」相會,化身匠人捏陶,親自動手揉泥、定中心、開口、定型,在專業教師的示範指導下,感受着泥土在手中逐漸成型的奇妙過程,體驗着手拉坯製作的樂趣,完成了一份屬於自己的陶藝作品。
學生志願者也陪伴在台灣學生的身邊適時地指點,談論着彼此學習和成長的經歷,分享自己在校期間的所學、所獲、所感。許多台灣學生表示,研學活動讓自己對德化瓷燒製技藝興趣高漲,並主動參與到傳承與發揚這種傳統技藝的活動中。
台灣世新大學學生代表葉泰瑋在採訪中表示:「通過參觀德化白瓷藝術,可以讓我更加瞭解中華文化,今後我也會繼續把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傳承下去,分享我對德化白瓷的理解。」
葉奕承同學說:「在參觀白瓷作品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當地有在很認真地在做白瓷文化的傳播,以及為傳承白瓷藝術所作出的努力。特別是一些具有現代化美學的白瓷藝術作品,可以很好地跟年輕人產生聯動,像現在台灣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喝茶,白瓷茶具剛好符合我們的審美。除了喝茶,即使單純放着欣賞也很不錯。」
葉奕承同學說道:「這是我第二次來福建,在這趟研學之旅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陸群眾的熱情與科技的發達程度。我在德化石牛山走玻璃棧道的時候,驚訝於大陸的領先科技,這些曾經在小紅書等社媒才能看到的景象,如今真實發生在了眼前!」
新時代,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充分挖掘德化白瓷的豐富內涵,讓傳統文化藝術「活起來」,展現「中國白」的新時代文化內涵,在這個續寫海上絲綢之路的時代,要讓「中國白」成為溝通兩岸最好的語言。
薪火相傳:兩岸交流,青春之約
「我覺得這趟八天七夜的旅程很豐富,每天都可以體驗到福建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這些歷史在台灣課堂上學到過,但只有站在這片土地上才能看得真切,體會到歷史的聯結。」在結營儀式上,來自台灣文藻外語大學的學生陳奕瑄情不自禁地感嘆道。
相似的感受引發了交流會上同學們的熱情發言,紛紛表達自己在大陸的真情實感。台灣世新大學學生何宇恩表示,這趟研學之旅對於自己而言亦是尋根之旅,因為家裡的媽媽是客家人,爸爸是閩南人,因此對於福建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親切感。通過這趟旅程,他深深感受到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也希望大陸越來越好。
「我雖然不是第一次來福建,但是這趟研學旅程讓我有了更多、更深、更好的體驗。在整體的研學流程設計上,我覺得安排得非常用心,讓我們真正享受到了很好的禮遇。非常感謝相關工作人員安排的行程,讓我覺得非常的充實,希望以後有機會常來福建走走看看。」陳昱璇同學說道。
「我是第一次參加這種研學活動,之前都是在網絡上瞭解大陸,此次親自體驗到大陸的風土人情,深刻體會到賓至如歸的感覺。兩岸同宗同族,同根同源,本就是不可分離的一家人,希望兩岸的未來越來越好!」呂致陞同學總結發言。
結語
中華文化是兩岸的共同根脈,兩岸青年是兩岸的共同未來。以中華文化為溝通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載體,兩岸新媒體與文化研習營的台灣學生們在福建採風,踏足尋根,運用社交媒體傳播大陸真實情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台灣學生們將行程中看到的美景、發生的故事拍攝創作成豐富的圖片、視頻,並通過社交平台分享給更多人,這是兩岸互相交流的寶貴契機,也必將促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