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閩港澳台僑校長圓桌會,是第二屆中國僑智發展大會「匯僑育智」板塊之一,以「人工智能時代人才培養的創新與變革」為主題,26位來自閩港澳台以及海外的校長、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等圍繞以下三個議題,聚焦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教學質量,培養適應未來的人才,為學習型社會、智能教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行動支持進行深入探討。
議題一、智啟科教:人工智能在科教領域的賦能與前瞻
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教授趙丹以《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的未來——趨勢與展望》為題,詳細介紹了AI發展歷程,對新西蘭、美國、中國高等教育中AI的應用與發展趨勢進行了對比分析,並對AI在高等教育領域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進行深入探討;指出AI在高等教育領域將面臨數據隱私、倫理問題和技術適應等挑戰,但也帶來個性化教育、智能輔導和科研創新的新機遇。
歐洲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電腦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陳俊龍以《智算模型的探討與挑戰》為題進行發言,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系列的應用及平台需要海量的數據、強大的算力及優良演算法的支撐。他在發言中介紹了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和當前人工智能模型應用的類型和技術本質,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決策型、分析型模型應用及它對行業的重構,並進一步探討未來大小模型的融合及未來智能體,以及賦能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趨勢。
印尼雅爾西大學校長Fasli Jalal在《通過戰略夥伴關係和創新賦能醫學領域的AI研究》為題的發言中,以雅爾西大學的醫學院為例,介紹了AI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情況。雅爾西大學醫學院成立電子健康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究人工智能應對醫療保健方面的挑戰,並通過推進醫療保健(SDG3)、加強教育(SDG4)、促進性別平等(SDG5)和培養夥伴關係(SDG17),拓寬AI在醫學領域的邊界。
福州大學黨委書記陳國龍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的福大實踐》為題,介紹了福州大學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的實際做法和成效。福州大學積極回應國家政策,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增設前沿本科專業,建設福建省人工智能教育科技創新共享平台,搶佔人工智能科技高地,提升福州大學服務水平;然而,AI應用也面臨價值風險、數據安全等挑戰,需審慎應對,通過探討AI如何賦能教育創新,可以為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劉三女牙以《人工智能賦能的教育創新》為題,從教育大模型的角度探討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教育創新。他指出,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發展,勢必對教育產生深刻且深遠的影響,是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構建教育大模型,是當下促進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着力點,但教育大模型的構建也面臨着一系列的挑戰和風險;人工智能驅動的教育科學研究也應引起我們的關注,這將極大推進教育研究的科學化,助力教育規律的揭示和教育難題的破解。
福建師範大學副校長鄭家建作題為《福建師範大學實施「六大工程」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本科教育創新發展》的主旨發言,介紹了福建師範大學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學改革的探索實踐,系統實施了AI+專業、AI+課程、AI+教學、AI+資源、AI+評價、AI+平台「六大工程」,從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培養模式、考核評價等方面開展全流程、全鏈條的探索與實踐,深化人工智能賦能教學改革的願景規劃。
廈門大學教授、福建省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周昌樂以《智能時代的創新教育問題》為題作主旨發言,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分析人工智能將會面臨的種種困境,圍繞着「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類優勢」為主線來進行闡述,並通過故事、圖片和詩文的方式講述其中原委;未來智能科學全新領域,必將進入一個以知識創新經濟為核心的時代,如何培養未來人才,以適應未來智能時代的要求,成為社會、學校和家長面臨的全新挑戰。
網龍網絡公司高級副總裁、福州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董事長俞飆作題為《人工智能在科教領域的賦能與前瞻》的主旨發言。他提出,AI有助於縮小地域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AI與教育大數據、雲計算的融合,將構建更智能、開放的教育生態,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發展,培養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但同時,我們也面臨着人工智能在數據安全、技術可靠性及人才培養等方面所帶來的挑戰。未來,我們應積極探索AI在科教領域的應用創新,加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保持教育溫度與人文關懷,強化人才培養與師資建設,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確保技術服務於教育本質,共同推動教育進步。
香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助理校長田萱誼以《人工智能釋放教師空間的機遇與挑戰》為題作主旨發言。AI的應用正深刻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然而,這種技術進步對教師的角色和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AI的局限性要求教師具備更強觀察力與判斷力,對教師提出了多樣化教學與情感支持的挑戰。AI無法替代教師的人性化關懷,教師需以專業與人文關懷彌補AI不足,與技術合作實現教育創新與公平,助力學生適應未來挑戰。
議題二、智育人才:人工智能卓越人才培養的舉措與模式
歐洲科學院院士、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金雙根在主旨發言《人工智能發展和人才培養:機遇與挑戰》中,提出人工智能發展迅猛,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教育和人才培養等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他介紹了人工智能發展歷史,大模型開發和應用現狀,提出傳統人才培養不能滿足當前智能化發展需求,並給出人工智能時代下人才培養的思考,包括課程教綱、儀器平台、實踐實習、科學研究和未來挑戰等。
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校長拿督尤芳達在《數字經濟時代的人才培養》中提出,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的教育應該是進一步提升學生們的智能和智慧,讓學生不僅掌握知識,也能駕馭人工智能的工具,教育應該讓他們掌握知識、技能和擁有正確的人類共同價值觀和向上向善的品德。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快速發展的科技和日新月異的知識,所有人都需要知行合一,具備和提升成長性思維,培養同理心和心理平衡和毅力,以及擁有學習熱誠和終身學習的精神。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以《人工智能與教育——三位一體培養新時代人才》為主題發言,認為科技賦能教育,教育培養人才,而人才又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三者密不可分。既要看到人工智能應用於教育領域的積極作用,也要對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保持警覺,尤其是在道德倫理和隱私方面的問題,始終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這一種新科技,在善用科技、擁抱變革的同時,應堅守教育的初心。
台灣藝術大學原校長謝顒丞作題為《當藝術遇上AI——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挑戰與機遇》的主旨發言,認為藝術創作具有獨特性和差異性,注重情感、靈感等主觀因素;人工智能具有普適性和高效性,具有可複製性。當藝術遇上AI,藝術創作主體不再局限於人類,也可以是AI或人類與AI的組合。通過分享一些國際高校如麻省理工、斯坦福等的教學模式與實踐案例,探討藝術與AI交叉學科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師資建設、項目實踐的培養方案,為藝術人才培養提供新的參考方向,推動藝術生態朝着更加智能化、創新化與普及化的方向發展。
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兼理事長、國務院原參事王輝耀以《打造優質人工智能人才生態,提升人工智能卓越人才國際吸引力》作主旨發言,認為卓越人才的培養是實現技術創新與自主可控的關鍵支撐,但在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我國仍存在培養不足和人才流失等問題,許多頂尖人才選擇留在海外從事科研創新工作,對國內技術儲備與創新環境的長期構建形成挑戰。在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我國應以系統性、前瞻性的人才培養策略為引領,着力打造優質人才生態,培育並吸引人工智能卓越人才。
南方科技大學原黨委書記、未來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郭雨蓉在《南方科技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為題的發言中介紹到,南方科技大學是國家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典型代表,學校以培養創新人才為重要使命,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借鑒國際先進的管理制度在全球範圍選拔優秀人才,把能力培養作為關鍵環節,突出紮實基礎因材施教、興趣先導學科交叉、寓教於研以研促教;把三制三化作為落實細節,尊重選擇、精心引導、注重協同、強化實踐。
麥斯特人力集團創始人李妍菲在《加強大學生通識教育》的發言中指出,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具有共識的人才培養理念,近年來在中國高校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實踐。然而,通識教育的實踐現狀仍面臨一些挑戰,建議高校要創新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質量。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校長蔡輝森在題為《AI賦能教育智能點亮校園——福州一中構建「人工智能+教育」的智能校園實踐探索》的發言中指出,福州一中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教育教學全鏈條,從「慧教」「慧學」「慧評」「慧研」「慧管」等五方面深入推進,通過數據整合與分析,優化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豐富學生個性化和自主化學習體驗,完善學生常態化和標準化評價體系,提升教師自主教研和協同教研能力,精細校園管理和後勤服務,構建智能化教育生態,有力推動教學模式革新。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校長黃強在《智啟未來,育見卓越——廈門雙十中學人工智能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發言中,介紹雙十中學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探索,構建「生態圈+課程群+基地班+共同體」路徑實踐情況。包括建設人工智能實驗室和創新工坊,與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開設跨學科選修課程,設立拔尖創新人才基地班,實行個性化培養,構建教育共同體。
福建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長馮彥作題為《新時代人工智能教育的逐「光」破「繭」之路》的主旨發言,介紹福建師大附小在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方面的實踐探索。經過多年實踐,學校構建以「智能─生長」生態型課程體系為依託的「科學與數學領域課程」,積累了以人工智能教育促進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逐步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新格局。
議題三、科教融合: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發展
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馬來西亞拉曼理工大學校長拿督李仕偉在《超越教育——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協同發展》的發言中提出,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雖各有側重,但並不對立,兩者的協同發展能否有效落實必須通過實踐來加以檢驗。他以拉曼理工大學為例,介紹了在大專教育中促進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發展的實踐做法和模式,提出「超越教育」理念,指出科技與人文的協同發展不僅有助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還有助於推動社會創新,為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綜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德籍院士、歐盟中國(合作)中心主席劉雨雄以《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協同發展》為題進行發言,聚焦人工智能如何向善發展以及人文研究在其中的基石作用這一話題,提出加強中歐合作,融合雙方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與人文價值探索方面的優勢,攜手構建人工智能倫理研究的國際框架,共同開發遵循道德倫理的人工智能演算法標準,在全球範圍內推動人工智能向善發展。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劉寧榮以《技術發展與教育重塑》為題,提及技術發展在重塑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加強教學的互動性,促進學習的個性化發展等。技術革命帶來的挑戰,如碎片化學習、虛假信息的氾濫,以及不斷加大的數字鴻溝。對此,教育應堅守育人初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的能力,為他們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面對全球變局,大學需要匯聚全球人才,推動創新和創業,為未來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技術重塑教育是必然趨勢,但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明確教育的目標和初心,以科技為手段,以育人為目標,推動教育的持續發展和創新。
台灣華梵大學校長李天任以《高齡化時代與壯世代崛起:重塑高等教育的未來》為題發言,他提出隨着全球高齡化社會的加速,傳統高等教育面臨生源減少和社會需求變化的挑戰。與此同時,「壯世代」憑藉經濟實力、學習意願和社會影響力,正在成為高等教育變革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大學應以終身學習為核心,通過多元課程設計、靈活運營模式和社會需求導向研究,迎接新興學習者群體的需求。在此過程中,壯世代不僅是高等教育的學習者,更是其未來的塑造者。
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教授梁美芬作題為《在AI浪潮中堅守人文溫度》的主旨發言,她指出,在人工智能時代,作為大學教育的工作者和高端人才的領航者,如何在教育中應用AI,是當今時代的重要課題。當人工智能的老師全面取代各個領域的教育者的時候,我們必須反省在未來的AI時代,應該如何正確地看待這些人工智能的老師。在AI浪潮中堅守人文溫度,AI可以幫助人類發展,但也需要注意保護人類最珍貴的文明道德。
香港校董學會主席林建華作題為《香港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及人工智能在教學的應用》的主旨發言,他指出,ChatGPT的出現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人工智能的熱議,更有甚者將其媲美蒸汽機、電力的出現,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ChatGPT的出現預示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他在發言中對人工智能的定義、教育領域中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角色、教師角色的轉變等內容進行了詳細闡述。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作了題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賦能澳門高質量發展》的主旨發言,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高新科技成為引領競爭的前沿陣地,而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內在一致、相互支撐。在此背景下,澳門作為「一國兩制」的實踐地,更需提高站位,對標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為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結語
科技攜手人文,人文加持科技,使AI的發展更富有人文意識,着眼於人類福祉,才能更好地造福於人類。在人工智能時代,實現「科技人文命運共同體」這一願景,需要倡導科技與人文的融合,在數字浪潮中堅守人文的維度和人性的溫度,讓技術沿着有益於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的道路發展。唯有科技與人文的融合發展,才能為人類文明帶來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