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拉克與蘿拉文化 / 海角萍踪

彼特拉克與蘿拉

發布日期:2025-05-09 沈大力 法國

彼特拉克是歐洲文壇十四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詩聖。他主盟拉丁詩壇,像一盞明燈「照亮歐羅巴千載黑暗」。他反對「一切為了神」,主張「凡人要先關懷凡間的事務」,不愧為一位聰穎偉大的人文主義思想家。生時,他最喜歡位於法國南方的沃克呂茲清泉,仿佛自己就是從這道幽谷裡流淌的索爾格清溪湧出的「自然之子」。冷冷泉水蘊含着大自然的玄秘,日月光輝,山聳於上,水波於下,潤澤了彼特拉克天生的抒情詩魂。

歐洲文壇十四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詩聖

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étrarque,1304-1374)為拉丁民族優秀的子孫,故鄉原是亞平寧半島中部托斯卡尼的阿萊佐城。像他的先輩但丁一樣,因受到羅馬教皇支持的蓋爾夫黑黨宗派擠壓,他於1312年八歲上隨整個家族流亡到法國南部的阿維儂城度日。阿維儂城為一座高盧宗教藝術古都,有羅馬教廷的大宮殿。歷史上,七屆教皇曾在此棲身。法國大革命時,該城起而反抗羅馬教廷,歸屬了法國。

這兒的聖貝內澤斷橋聞名羅納河畔,列為勝跡。近代阿維儂城成為法國戲劇中心,舉辦一年一度的阿維儂戲劇節,聲名波及全歐洲。每年,這一名勝吸引八十萬旅遊客。人們欣賞羅納河畔的沃克呂茲清泉,或乘獨木舟在由清泉湧出的索爾格河順流而下,暢懷遊弋,或循此以降,至三百多米深的山谷裡歷險探幽。

據典籍記載,這裡曾是彼特拉克流連忘返之地。1338年他從意大利來此,爾後回思客路道:「在離阿維儂幾里遠處,我遇到一道幽谷,那是索爾格河的源頭,風景優美,令人心悅,能夠靜心閱讀和吟詩。」他又說:「我來到這座迷人的山谷,讓谷底和煦的陽光溫暖心房」。彼時,他常弦望山崖頂巔的古堡廢墟,那裡曾是他的友人卡瓦雍的領地,一座古羅馬建築風格的教堂,不乏普羅旺斯的特徵。讓客舍異邦的詩人不忘鄉愁,時起歸心。1804年,沃克呂茲清泉村裡的山民在當地的中心廣場上,為彼特拉克豎起一座花崗岩石柱,紀念這位拉丁民族的文學秀士誕辰500周年,還特地建造了「彼特拉克博物館」,收集珍藏逝者的著作,供後人閱讀。

早在1327年,風華正茂的他一日在阿維儂教堂的早彌撒偶遇普羅旺斯少婦蘿拉,被彼姝的美貌和嫻雅魅惑,頓時墜入情網。蘿拉為諾沃領主之女,騎士奧迪貝赫·於格二世的嬌妻,屬薩德家族。提起薩德家族,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十八世紀的薩德侯爵。他是一個十足的「惡魔作家」,惡名遠揚,遭三十年監禁,於1814年死於夏朗東濟貧院,讓人囑目他出生的望族。令彼特拉克傾心的美女蘿拉因之早有顯赫的貴族血統。

人生若晨露。美人蘿拉雖出身名門,但紅顏薄命,一生受累於生育成群子女,1348年卒於黑死病。實際上,彼特拉克難以親近少婦芳澤,蘿拉只是他二十餘載暗戀的精神偶像,有如曹子建眷戀的洞庭湖洛神,姣若驚鴻,浮漾波上,蹤影杳渺。女方逝世給冀望於懷的詩人心靈沉重打擊。如彼特拉克自述,蘿拉在阿維儂城去世時,他本人正在意大利古城維羅納,是他的忠實弟子路易·蘇格拉底當年五月到西西里島首府帕爾馬將噩耗傳達給他的。彼特拉克聞之悲痛欲絕,對倩女亡魂寄託終生不忘卻的深情。

像但丁在文學典籍《新生》裡讚美貝雅特里絲那般,彼特拉克將他對蘿拉的情愫寄託進用托斯卡尼語寫就的抒情《短歌集》(Le Cazonière)裡。《短歌集》成書於1470年,為歐陸先於英倫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分為《逸韻》(Les Rimes)和《凱歌》(Les Triomphes)上下兩集。歌集體裁綺密,自然淡泊。《逸韻》流溢詩人對蘿拉女性美、神采和睿智的頌讚,聲諧語麗,蘊藉空靈。作者坦言:「蘿拉的美貌讓我內心燃燒」。彼特拉克這部歌集情喻淵深,引人共鳴,在歐羅巴傳誦入口。特別是,其音韻為拉丁語言添進了強節奏的樂律,美化了人情的表達。

彼特拉克被公認為歐洲十四行詩的傑出代表,繼多產的奎托內·達雷佐之後,開拓了十四行詩的前程。他採納抑揚格聲律,嚴謹、抒情色彩濃厚,透映出人世的悲歡和個人遭遇厄運的鬱勃,表現入世的艱辛和人間的現實生活。

彼特拉克與蘿拉的情事,在拉丁文苑裡流傳甚廣,幾乎成了一個神話。不少人將之作為文學現象,認為蘿拉只不過是詩人臆想的靈感泉源,歷史上並不曾真實存在過。里昂詩人莫里斯·塞沃於1532年在阿維儂城薩德家族的克爾德里小教堂祭壇前,找到了埋葬蘿拉的墳墓。上邊樹立一個十字架,石碑上刻有美麗的玫瑰花紋。墓穴裡放有一個鉛盒,裡邊裝着一首認為是彼特拉克寫的短詩。可是,如前所述,蘿拉入殮之日,彼特拉克不可能在場。考據學家拉邁特認定,那首短詩是出自彼特拉克好友路易·蘇格拉底的手筆。

美女蘿拉芳名遠馳。1533年8月,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慕名專程到阿維儂城科爾德里小教堂蘿拉的石墓前憑弔吟詩。這位六角國的君主想必是因為彼特拉克對薩德家族名媛的愛戀而特地前來的。1784年,波蘭貴族莫茲津斯基漫遊普羅旺斯,也到阿維儂城的科爾德里瞻仰蘿拉墓,印證了法王弗朗索瓦一世阿維儂之行。事實表明,彼特拉克與蘿拉的韻事絕非捕風捉影,而是確有其考據。

彼特拉克催化了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

彼特拉克風流一世,於1374年在意大利帕多瓦城附近一隅的阿克瓦村與世長辭。作為拉丁語系文學的桂冠詩人,這位情種出版標舉「性靈」的《短詩集》外,還留有詠史長詩《阿菲利加》,描述古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以及不懈鬥士西皮奧的英雄業績。

縱觀彼特拉克一生,他生性早慧,先在法國蒙彼里埃大學和歐洲最古老的波倫亞大學攻讀法律,後因酷愛文學,轉入詩歌創作,尤善十四行詩。他悉心鑽研古希臘羅馬的詩哲經典,崇仰西塞祿、塞納克和維吉爾,受後者抒情詩風格的感染,繼承拉丁文脈的風骨,運用民族語言,表現民族特徵。他生時與《十日談》作者薄伽丘來往密切,推進了《荷馬史詩》的拉丁文本翻譯,還開啟佛羅倫薩大學的學術研究。他質疑天主教會的神學,滋生人文主義觀念,痛批封建階級的專制和腐敗,一生追求真理與自由。

彼特拉克承先啟後,催化了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豐富了人類共同的藝術寶庫。世界文壇蒼穹,詩人之多猶如繁星閃爍,彼特拉克正是西方拉丁文學的北斗,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抒情詩篇章,令後世敬仰,今人追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