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萃雯:做香港與內地文化交流的使者特稿

鄧萃雯:做香港與內地文化交流的使者

發布日期:2024-11-04 崔白露

演內地舞台劇,對香港演員鄧萃雯來說,是職業生涯中的一次全新嘗試。

5月初,由央華戲劇出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創作的話劇《鱷魚》開啟全國巡演。近4個月時間,作為主演之一,鄧萃雯跟隨劇組在十餘座城市巡迴演出,幾乎每個週末都在劇場度過,忙碌又充實。在此過程中,她用表演賦予角色更多生命力,也向觀眾展現了一個不同的自己。

近年,鄧萃雯從香港搬到內地生活,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魅力,不斷吸收新知識、學習新技能。作為香港演藝界人士,她有一種使命感,希望能繼續傳播香港文化,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更多文化交流。

入行近40載,展現不一樣的自己

9月初,話劇《鱷魚》的首輪全國巡演在北京收官。

剛結束西安站演出,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北京站彩排,鄧萃雯的休息時間很短,但仍為筆者留出充足的採訪時間。一走進保利劇院後台的採訪間,她便親切地和大家問好,用流利的普通話聊了起來,氣質幹練而優雅。

話劇中,鄧萃雯飾演瘦馬一角,是男主角單無憚的情人。三個多小時的話劇,鄧萃雯從頭演到尾,既有抓着繩子從舞台二樓飛身下樓的「動作戲」,又有幾場情緒起伏很大的內心戲。

入行近40年,鄧萃雯大部分時間都在出演電視劇和電影,對表演已遊刃有餘。但第一次參與內地舞台劇,對她來說卻是新挑戰。「話劇是現場表演,每句台詞的時間要拿捏精準,更無NG。」最初幾場演出,鄧萃雯有些壓力,會在意台詞是否標準,也擔心因過於注重發音而無法投入表演情緒。

鄧萃雯的精湛演技為業界和觀眾所公認,她也一直對自己要求嚴格,無論角色大小,都用心演繹。排演《鱷魚》的幾個月裡,她反復揣摩人物心理,持續練習普通話台詞,通過每場表演加深對角色理解,並根據現場觀眾回饋及時調整,精益求精。

《鱷魚》中有一場戲是瘦馬的獨白,要向觀眾傳達她的痛苦遭遇和人物性格的根源。「這場戲瘦馬的情緒是比較崩潰的,每一次我都在調整,有一些不同的現場反應和狀態,可能明年巡演的瘦馬就和現在不一樣了,這個挺好玩的。」慢慢地,鄧萃雯發現自己表現得還不錯,開始更自信和自在,也更享受話劇舞台了。

最終,瘦馬被鄧萃雯演活了。「隨着角色越來越成熟,我也逐漸感受到這個人物所具有的生命力。」鄧萃雯說。

當演員碰到一個好角色,很難說是角色成就了演員還是演員成就了角色,或許用相互成就來形容更為貼切。

說到相互成就,鄧萃雯還發現,舞台劇的另一大魅力在於和觀眾的互動。她記得武漢站的劇場不算大,舞台跟觀眾的距離較近,台上演員在一個屋子裡演,台下觀眾也像屋子裡的一員,他們的反應特別親切,這種感覺很奇妙。每次聽到觀眾歡呼鼓掌,都讓她更有動力。

鄧萃雯表示,人生沒有幾多個十年,入行接近四十載,很慶幸遇到覺得值得、有意義的作品,能令自己有滿足感的同時,也給觀眾帶來快樂,這讓她非常感恩。

每部優秀作品,都有時代價值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影視業的黃金時期,湧現了無數優秀影視作品和人才,孕育出獨特的香港流行文化,不僅塑造了港人的集體記憶,也廣泛影響了全球華人文化圈。

1985年,19歲的鄧萃雯從無線電視藝員進修班第二期畢業,出演電視劇《薛仁貴征東》女主角出道。她笑稱:「我年紀很小就加入TVB,那時沒想那麼多,只是覺得趕快找個工作,可以離開家庭,盡早獨立。」

對於香港影視文化的影響力,鄧萃雯回憶,當時香港沒有太多內地資訊,自己又一直埋頭工作,多年後才發現原來香港文化影響了那麼多內地觀眾,更沒想過自己會憑藉一個角色,溝通了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聯繫。

1996年,鄧萃雯主演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播出,講述四個女孩在香港麗花皇宮舞廳中的成長故事。鄧萃雯記得,這部劇在香港首播時收視一般,直到十多年後《金枝欲孽》在大中華地區爆火,她到內地做宣傳、在香港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才知道自己飾演的姚小蝶成為許多觀眾心中的「白月光」,這部劇也成為一代人的珍貴回憶。

鄧萃雯還談起一段略感遺憾的小插曲。「演完這部戲後,我接到一個內地劇本,角色是一位女當家,後來才知道有這次邀約,是因為內地觀眾通過姚小蝶認識了我。當時香港與內地沒有完全接軌,也沒有經紀公司熟悉內地情況,當看完劇本想參演時,這個角色已被別的演員接下了。」

在鄧萃雯看來,每一部優秀作品的背後,都有它的時代價值。如《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中女生之間純粹的友情、懷揣的夢想、單純美好的愛情,都是那個時代年輕人嚮往的,劇中的價值觀和他們產生了共鳴。

「來內地發展後,很多朋友跑來對我說,你知道嗎,當年我們都買了這部劇的錄音帶學裡面的歌,沒有電視我們就去錄影廳看。」鄧萃雯說,看香港電影電視長大的人,現在很多已是影視行業的中流砥柱,自己的表演能啟發到他們,這讓她再次感受到影視作品的力量,以及從事演員這份職業的價值。

「生命影響生命」,是鄧萃雯常說的一句話。也正因如此,她格外看重自己塑造的人物對觀眾的影響。有時聽到觀眾說自己的某個人物、某句對白給他們鼓舞和正能量,她會由衷感到自豪,覺得在做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把一個反面人物演得很出彩,但可能會傳遞負面的價值觀,是我比較擔心的事。我慢慢覺得社會責任很重要,希望盡可能演正面角色。」

這也是鄧萃雯更鍾愛九姑娘這個角色的原因。

2009年,鄧萃雯主演的《巾幗梟雄》大獲成功,四奶奶康寶琦一角為其斬獲當年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女主角」榮譽。2010年續集《義海豪情》播出,憑藉劇中的精彩演繹,鄧萃雯成為TVB歷史上首位連莊視後。十多年過去,這部劇依舊是許多劇迷心中的港劇巔峰,她飾演的九姑娘依舊是他們最喜愛的女性角色。

「九姑娘這個角色對觀眾的影響是積極、正面的,我更喜歡。」鄧萃雯說。

這部劇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廣州為背景,從不同人物視角展現亂世中的真情、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再加上一段不求回報的中年人愛情,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尤顯珍貴。鄧萃雯分析,《義海豪情》的整體邏輯符合當下觀眾口味和價值觀,同時九姑娘是一個非常真實、有血有肉的人物。「九姑娘是有智慧有膽量有擔當的大女主,還有正確的是非觀和大愛,這種大愛不是口上說說,而是實實在在去做一些對社會和百姓有用的事。」

「很多時候,影視作品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向觀眾傳達一些人生道理,令觀眾共情;好劇本展現真實人性,讓觀眾有啟發和得到反思,我作為演出者就有價值了。」展望未來工作,鄧萃雯謙虛地表示,希望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多出一些有意思的作品。

從香港到內地,做兩地文化交流使者

近年,鄧萃雯定居內地,到各個城市工作、旅行,以香港人的視角觀察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採訪中,她分享了排演《鱷魚》時的一件趣事。為學好普通話台詞,自己向劇中飾演劉秘書的內地演員李宗雷請教,卻發現他對香港文化很感興趣,請她反教他講廣東話;所以有時他們會用廣東話交流,會唱起廣東歌,也會分享香港影視作品和流行曲文化是怎樣影響他成長的。

「我也有問其他內地演員為什麼會喜歡廣東話,他們就說覺得很好聽。我在台詞裡用一兩句廣東話代替普通話,他們就覺得,哇,好到位!」鄧萃雯笑道,各地方言都有各自的特色,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文化和色彩,譬如電視劇《繁花》裡的上海話,自己雖聽不太懂,卻能從中感受到海派文化的魅力。

鄧萃雯表示,香港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文化風潮,這種影響力延續至今,自己也從中受益,從最初參演港劇獲內地觀眾認可,到現在用廣東話傳遞香港文化,自己也在做文化交流的參與者。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共建人文灣區」,明確了通過影視產業發展等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鄧萃雯認為,香港在文化藝術領域有獨特優勢,例如影視方面,香港可繼續發揮在社會題材上的傳統優勢,類似《義海豪情》敘事視角的作品與內地作品相互補足,可使主流題材更多元立體;職業劇題材也能突顯兩地文化、環境與生活的不同面貌,這種差異能讓觀眾對作品增添興趣。同時,香港的影視作品需保持一定獨特性,才能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關係。

鄧萃雯補充道,文化差異並不意味着孤芳自賞,文藝創作不能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需要瞭解受眾需求和進行文化交流。

「湖南衛視和TVB聯合製作的音樂節目《聲生不息》,是大灣區文化融合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很多粵語歌歌詞體現了香港人開拓進取、人民情懷等精神,香港音樂的風格和旋律也很有本土特色。內地與香港歌手同唱粵語歌,讓我們重溫經典,也讓更多年輕人瞭解香港流行音樂文化。」

鄧萃雯期待大灣區的文化環境更加包容開放,例如內地觀眾能更接受粵語表演,香港電影電視行業能進一步開闊眼界、多做研究並與內地接軌。

「作為香港的演藝人員,會有一種使命感,希望繼續把香港文化傳播到內地,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更多文化藝術交流和相互包容。」鄧萃雯最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