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政經 / 神州動態

法治為綱 科學理念引領改革 ——湖州“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系列報道之一

發布日期:2025-08-14

文/顏菁 鏡報高級記者

  王繹為 鏡報記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湖州20年的成功答卷:從理念到實踐,湖州正以更昂揚的姿態,朝著“生態文明典範城市”的目標奮力前行,這份來自太湖之濱的綠色傳奇,正在續寫更加璀璨的篇章。從今天起,鏡報將以系列專題進行深度報道。

時間回溯到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點燃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燎原星火。

二十載光陰流轉,湖州,作為“兩山”理念的誕生地和堅定踐行者,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制度探索與創新,將這一理念從思想火種淬煉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能:湖州于2019年成為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于2022年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于2024年成為首批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

從立法約束到市場激勵,從單方面環境保護,到立體化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湖州打通了“源頭保護—過程管控—成果轉化”的制度鏈條,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複製的“湖州模式”。

圖說:二十年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在湖州市安吉縣餘村誕生。

生態法治堅定綠色發展路線

回頭看來時路,曾經的安吉,是浙江20個貧困縣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安吉走上“工業立縣”之路,造紙、化工、建材等高污染產業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也給安吉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


圖說:曾經的安吉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來了經濟發展。如今安吉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路線,綠水青山又回來了。

涸澤而漁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安吉決定對污染企業進行徹底治理,陸續關閉了礦山和水泥廠。然而,這直接導致縣經濟大幅縮水,安吉走到了“要保護還是要發展”的十字路口。

2005年,習近平同志對安吉餘村的生態發展路線給予了高度評價,“緑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給余村、安吉縣,乃至整個湖州市,打了一劑強心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湖州的生態法治工作,沿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條主幹道前行,以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2016年,湖州出臺《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條例》,這是全國首部生態文明示範區地方性法規。並以此作為“牽引龍頭”,逐步構建“1+N”的生態文明立法體系。

涵蓋綠色金融改革、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旅遊促進等數個生態文明領域,共十餘部地方性法規陸續出臺,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支撐。

2022年底,湖州在浙江省首創推出法護綠水青山政法綜合體,持續打造預防、打擊、修復、建設“四位一體”的生態司法保護模式。

近年來,湖州市執法司法實現“全鏈協作”,推出門聯合執法事項;數智平臺賦能生態警務,線索移送、辦理反饋實現線上協同;“司法碳匯”助力價值轉化,以認購碳匯方式來履行修復生態環境義務。眼下,湖州法治正聚點成網,為生態建設保駕護航。

2024年4月,湖州赴北京發佈《湖州市生態文明典範城市建設促進條例》,這標誌著湖州的生態文明法治建設邁上嶄新臺階。

從生態環境保護,到形成覆蓋生態治理、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湖州正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趨近。

今年8月4日,湖州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出臺《湖州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法治化實施方案》,聚焦重點難點問題,通過法治手段系統集成、協同發力,加快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綠色考核體系激勵幹部能動創新

“法護兩山”給湖州確立前進道路,但如何因地制宜,將綠色發展路徑走出差異性?對此,湖州在幹部考核、評價制度上大做文章,先後落地兩個“率先”。

2004年,湖州在全國率先開始建立“綠色GDP”考核體系。簡單來說,綠色GDP考核是一種將環境成本考慮在內的GDP計算方法,其目的是鼓勵企業和地方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注重環境效益,通過實現可持續發展。

圖說:2023年9月4日,湖州市按照在全國範圍內首次頒發“生態鼎”。

 2023年,湖州率先在全國範圍內,頒發首個地市級“生態鼎”。這是湖州在生態文明領域設立的最高獎項,也是檢驗各區縣、各鄉鎮(街道)的工作實績的重要標準。

2023年9月4日,湖州市高水平建設生態文明典範城市暨美麗湖州建設推進大會召開,湖州市委書記陳浩在會議上指出,要以更深歷史縱深回望綠色發展鏗鏘足跡,以更強使命擔當持續擦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這塊金字招牌,朝著加快打造六個新湖州、高水平建設生態文明典範城市的目標勇毅前行。頒發生態鼎,是要激發全市上下建設生態文明典範城市的緊迫感、主動性。

通過推行、完善綠色考核評價體系,湖州實現了兩大正面效益。

一方面,這要求各區縣在進行招商引資時,需要著重考慮企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湖州產業結構向低碳化、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基礎支撐。

長興縣的工業全域有機更新、能耗“雙控”攻堅等組合拳,提升了綠色低碳的發展水平;德清縣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車聯網先導區等科技創新項目,增強了綠色動能的支撐力;吳興區妙西鎮的慧心穀綠奢度假村、長頸鹿莊園等文旅項目,打造了生態經濟的優勢產業……

另一方面,湖州市實現了政績觀的轉變,使得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此類潛性的工作業績,能夠被看得見,從而推動了政府用人標準由“經濟發展”向“協調科學發展”變化。

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部分。湖州要確保生態優勢源源不斷為經濟發展動能,完備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制度必不可少。

然而,生態產品的價值核算是重點難題。方法體系不統一,不同研究人員採用的指標類型不一樣,就造成同一生態系統的評估結果不一致,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的價值評估難以對比。

對此,湖州採取分層次核算的方法。在安吉縣初步試點,開展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索行之有效的價值核算辦法。

2023年10月,湖州市介紹發佈《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技術規範》地方標準。“依託‘湖州市生態產品數字化平臺’,開展工業、農業、旅遊等領域核算,參考項目開發屬性選取核算指標,利用高分遙感、無人機航攝獲取基礎數據,針對項目開發進行生態價值影響評估。”湖州市發改委相關人員介紹。

據悉,湖州目前已開展核算項目179個,生態產品價值超80億元,為生態產品市場化開發經營提供決策參考。

圖說:安吉隱將穀漂流項目,是湖州市水產品價值轉化的成功案例。

 在交易變現環節,湖州以市場化運營為抓手。

迭代“兩山合作社”平臺,推動資源多業態運營,吸引青年入鄉發展,帶動社會投資近200億元,帶動村集體增收1.6億元;將生態修復形成的生態產品價值增量,折算到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經營權價格中,通過市場交易得以實現。

當山水重煥新顏,湖州昭示的不僅是“綠水青山”的永恆價值,更指出一條實現“金山銀山”的制度變革路徑:以生態法治錨定方向,以幹部考核激活治理,以價值轉化提供動力。這方水土的探索,已然昇華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綠色治理新範式。